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吉祥藝術大餐:魚蝦蟹缺席不成宴

 大洋網-廣州日報 
“二甲傳臚”圖 “二甲傳臚”圖 明 陳洪綬 《羲之愛鵝圖》 明陳洪綬《羲之愛鵝圖》 “吉慶有餘”圖 “吉慶有餘”圖
魚蝦蟹,雞鴨鵝,很普通,很平常。 我們天天與它們接觸,品嚐它們的美味,卻不一定了解它們有多少文化含義。 在古代,魚是生育繁衍的象徵,魚傳尺素代表書信來往,魚符是信物,魚的諧音被人們用來寄託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 蝦活潑,蟹霸氣,象徵好運、橫財就手。 雞即“吉”,鴨為“甲”,代表大吉大利、科舉登甲。 而鵝則因王羲之一舉成名,“羲之愛鵝”因此也成為流傳甚廣的吉祥圖。
文/圖鐘葵
鯉魚象徵贏利金魚寓意財運
魚蝦蟹,一直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也許由於它們和人類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人類對它們產生了特殊的感情,視之為吉祥物。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在魚蝦蟹身上註入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魚蝦蟹文化,成為傳統吉祥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魚蝦蟹為題材的吉祥圖案歷來受到大眾的青睞,其用途十分廣泛。
在魚蝦蟹中,魚的文化含義最廣。
生活在水中的魚,來去自如,形態優美,種類之多數不勝數,繁殖力極強,常成群結隊活動。 早在遙遠的漁獵時代,人類就希望能像魚一樣大量繁衍後代。 因此,古代陶器上的魚紋可以視為生育和繁衍的象徵,古代銅鏡背面的雙魚紋飾也有此寓意。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常用“鴻雁傳書”表示書信來往,含義相同的成語還有“魚傳尺素”。 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稱為尺素。 相傳古人為秘密傳遞信息,將尺素藏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為用魚形匣子裝書信,於是,就有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宋代詞人秦觀的《踏莎行》寫道:“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明代王世貞也寫道:“忽報江秋魚素到,似言山色馬曾多。”
魚形物件後來又成為信物。 隋唐時期朝廷頒發一種信符稱“魚符”或“魚契”,這種魚符是雕木或鑄銅為魚形,刻書其上,剖開而分執之,以備兩邊符合,作為憑信。 唐宋時,達官貴人常身佩以金製作的魚符,以示顯貴。
“魚”與“餘”諧音,所以魚象徵富足有餘。 在像徵喜慶富貴的傳統吉祥圖中,常有魚出現。 如漢代銅洗底部就繪有對魚,其側面還題有“大吉羊(祥)”的字樣,稱為“雙魚吉慶”圖。 後人的對聯中也有以此入對的,如“晉磚五虎宜子孫,漢洗雙魚大吉羊”。 繪有兩童子一人持魚形飾物一人擊磬的圖案,寓意“吉慶有餘”。 取“魚”與“餘”諧音,“磬”與“慶”諧音,寓意年年有餘,大吉大利。
另外,不同的魚有不同的吉祥含義。 如鯰魚的“鯰”與“年”諧音,兩條鯰魚和柑橘組成的圖案稱為“年年大吉”。 相傳魚躍龍門,跳過去則化為龍,跳不過去仍為魚,而能跳過龍門的,只有善跳躍的鯉魚。 因此,“鯉魚跳龍門”是中國自古至今應用最廣泛的圖案之一,常用來比喻經過奮鬥改變地位和處境。
“鯉”又與“利”諧音,所以人們習慣用鯉魚來象徵生意中受益或贏利。 一幅漁翁垂釣得鯉魚的吉祥圖,寓“漁翁得利”之意;畫著家家買鯉魚的圖案,其吉祥含義是“家家得利”。 在廣州方言中,“鯉”與“理”諧音,所以,大年初一廣東的生意人常將活生生的鯉魚煮來吃,以圖吉利,取其“生理”或“活生理”的吉祥寓意。
金魚為鯽魚之變種,多呈金紅色。 它錦鱗閃爍,儀態穩重,沉浮自如,翩翩多姿,深受人們喜愛,是有名的觀賞魚種,被稱為“金鱗仙子”、“水中牡丹”。 “金魚”與“金玉”諧音,所以畫著數尾金魚在透明的魚缸中游動的吉祥圖案,稱為“金玉滿堂”。 另一種表示“金玉滿堂”的吉祥圖案也很流行,畫面是一座院子的水塘中有一群金魚游動,塘邊站著一個婦女與兩個孩子以及她的丫環。 這裡“金玉滿堂”的名稱是由“金魚滿塘”的諧音得來的。
按古代堪輿學說,水代表財,金魚在水中游動,據說能帶來財運。 因此,很多人養金魚除了用於觀賞外,還希望給家庭帶來活力和生氣。 此外,魚在水中游動自如又有“如魚得水”之意,象征夫妻和諧,家庭和睦。
螃蟹:最具霸氣的水生吉祥物
相對於魚而言,蝦和蟹的文化含義沒那麼廣泛,以它們為題材的吉祥圖案也少得多。
螃蟹是最具霸氣的水生吉祥物,它甲殼堅硬,有兩隻蟹螯,十分鋒利。 古代有“二甲傳臚”吉祥圖,畫面為兩隻螃蟹和蘆葦。 兩隻蟹代表二甲,有“登甲”之意,蘆葦的“蘆”與“臚”諧音。 傳臚是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佈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 明代稱會試第一名為會元,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至清代,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後來便以兩隻螃蟹銜蘆葦寓意“二甲傳臚”。 因螃蟹兩隻蟹螯一鉗著東西便不放開,又有“橫財就手”之意,被稱為“橫財大將軍”,所以生意人喜歡將螃蟹雕像放在辦公室裡,同時還寓意敢於開拓創新,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蝦的寓意深刻,古人曾喻其為“龍”,象徵著龍的霸氣。 它身軀雖小,但質潔透明,象徵冰清玉潔,淡泊名利。 齊白石常以畫蝦為載體,寄託自己的人生志趣。 在廣東,人們經常稱小孩為蝦仔,寓意小孩像蝦那樣活潑、率真、快樂、野性。 蝦腰彎曲而靈活,又有跳躍力,畫著兩隻蝦的吉祥圖名為“彎彎順”,寓意運氣好,遇事圓滿順利。
祝金榜題名送“一甲一名”圖
雞鴨鵝,雖是普通家禽,但也有著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 因本版曾專門寫過雞的吉祥含義,所以下面只探討有關鴨和鵝的吉祥文化。
在西方文化里,有不少名鴨是人們儿時的美好回憶之一,如醜小鴨、唐老鴨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誕生過一隻家喻戶曉的名鴨,但自北宋以後,在民俗文化和藝術領域中,卻可以常常見到鴨子的身影。 台北故宮[微博]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宋代的《乳鴨圖》,這幅畫描繪乳鴨精準細膩,形態栩栩如生。 從平凡的家禽,到繪畫藝術的描繪對象,以鴨子為題材的傳統繪畫在宋代的崛起,並非偶然。 究其原因,除了宋代畫家能深入生活,把普通的家禽生活場景提煉成藝術題材外,傳統文化賦予鴨子的吉祥含義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鴨”與“甲”諧音,鴨子便像徵科舉及第。 一幅畫著鴨子銜蘆葦的吉祥圖案,名為​​“一甲一名”。 在科舉時代,一甲一名即為狀元,圖中的蘆葦也比喻傳臚,此圖寓意祝愿科舉高中,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古代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人人都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故文人墨客喜歡將這幅圖掛在書齋,或贈送給上京赴考的友人。
鵝的出名與書聖王羲之有關,自東晉以後,一直流傳著“羲之愛鵝”的故事。
據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又山陰有一 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從這段文字 可知,王羲之確實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為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悟出寫書法的用腕技巧。
因為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古代很多畫家都畫過“羲之愛鵝圖”,如明代畫家陳洪綬、清代畫家任頤等。 同時,此圖也成為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吉祥圖,是明清和民國瓷器的常見紋飾之一。 此圖除表現王羲之任率自然的情趣外,還寓意藝術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象徵術有專攻,學有所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