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傅抱石《攜琴訪友》

 新浪收藏 
傅抱石《攜琴訪友》170萬落槌 傅抱石《攜琴訪友》
傅抱石《攜琴訪友》作品尺寸:69×43cm。
傅抱石《攜琴訪友》賞析
20世紀40年代是傅抱石山水畫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遷往重慶,1939年4月寓居沙坪壩金剛坡下,直至抗戰結束。 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畫風大變的時代,也是他的繪畫成熟即風格形成的時代,他後來的變化幾乎都是這種風格的延續和變化而已。 傅抱石這一時期的繪畫,得力於蜀地雄奇蒼秀的山水。 傅抱石曾說:“畫山水的在四川若沒有感動,實在辜負了四川的山水。”又說“以金剛坡為中心,周圍數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確是好景說不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沈湎於東南的人所沒有所不敢有的。”
《攜琴訪友》署款中題“丙戌”,即1946年,傅抱石43歲,其正寓居重慶西郊金剛坡下。 這一時期傅抱石精品是最多的。 在前後的兩年,曾先後舉辦個展兩次、與郭沫若聯展一次,在繪畫上可謂這一時期最精熟之時。 在題材上,傅抱石多以古人詩意為題,如《麗人行》《琵琶行》《蘇武牧羊》《東山攜妓》《東山絲竹》等等。 這些作品或畫古詩,或寫古代逸事,山水每有蜀中韻致,但人物仿古,整個畫面則詩意盎然。
此幅《攜琴訪友》中岩懸於上,瀑飛於下;嶺上濃蔭蔽天,一片蒼翠。 樹叢之間,高士背手前行,書僮攜琴隨後。 立於樹下台階上賞瀑聽泉,流連忘返。 人物神完氣足,落筆爽利,飄逸生動,使整個畫面傳達出一派幽淡綿遠的高人情懷。 正所謂“蒼鬆心目爽,飛瀑耐人留”的意境。 詩情畫意,餘韻無窮。 從中可以看到傅抱石對元明清水墨散逸情調的把握已經精熟,個人獨特的“抱石皴”也已經基本形成。 山水粗筆大掃而點景人物精緻幽深,這是傅抱石山水畫的重要特徵。
是圖再從畫法上看,山石和松樹以破筆散鋒的“抱石皴”快速寫成,極盡毛筆之所能,利用筆尖、筆肚、筆根去勾勒皴染,不過分計較物象的真實性,而是渲染一種氛圍。 用墨酣暢、潤澤,整體景物造型以淡墨淡彩為主,設色極淡,赭色渲染山體,薄染幾筆石青,重以情態;林下高士則以細筆寫成,筆線精謹,神情幽淡,頗有高古之意。 整幅意境深邃,章法新穎,畫家以濃墨、渲染諸法,將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礡的效果,表現出濃濃的古意,讓讀者彷彿置身畫中,流連忘返。
此幅《攜琴訪友》自1979年在紐約蘇富比釋出之後從未再現拍場,此番在國內首次露面。 傅抱石以樸素沉著、平實無華的技巧表達了畫家對筆下人物的理解與共鳴,深入生動地表現了對象的豐富、複雜與微妙,實為藏家們不容錯過的一幅抱石先生經典佳作。 藏者得之,當倍而寶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