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邊壽民《蘆雁圖》鑑賞

 文物鑑定與鑑賞 

郭艷萍 王小秋
邊壽民(1684—1752年),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秀才,清代著名花鳥畫畫家。 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晚年又號葦間老民、綽翁、綽綽老人,善畫花鳥、蔬果和山水,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 他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 與鄭板橋、華喦、金農等人齊名,屬揚州畫派。 但也有人將他列入“揚州八怪”之一。
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有一幅邊壽民的蘆雁圖(圖一)。 該圖為橫幅,其畫心為紙質,長262厘米、高37厘米。 畫面上在已盛開蘆花的蘆葦叢中,有兩隻大雁站在淺水平沙的濕地上,正在俯首竊竊私語,而另一隻卻在它們的前方單腿獨立、回首鳴叫,而在這三隻大雁的後方,一隻大雁正自顧自的一頭扎在深水里捉魚嬉戲。 就是這麼一幅妙趣橫生的畫作至今卻沒有被定出真偽,更不用說級別了,著實令人遺憾。
图一圖一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地品讀一下這幅畫作:
首先,從章法佈局上看,筆者認為這幅畫不僅是一幅花鳥畫(圖二),也是一幅山水畫,運用的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畫法,近處的五根蘆葦和遠處的一叢蘆葦,左邊的三隻雁和右邊的一隻雁,均體現出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的構圖法則。 而整個畫面的中心和焦點在畫幅的中間,可畫的內容卻被大量的壓在畫幅的左邊,這好像還不夠,畫家又把題款和押印統統放在了畫面的左邊,而右邊空空蕩盪,只有看不見頭的半只雁,但整幅畫面並不失衡,反而讓人感覺非常舒服。 妙就妙在那看不見的水,卻又感覺水的重量實實在在的存在那。 再看那無論遠近的蘆葦都被風吹的向右邊傾​​倒,而左邊的那隻大雁卻也扭頭向右,好像在招呼後邊的那兩隻低頭私語和最右邊那隻顧把頭深深地埋進水中捉魚的伙伴,整幅畫面給人一股強勁的衝勢,畫家這樣匠心獨到的佈局,使整個畫面在氣勢上沒有一點滯的感覺,這真是構圖均衡法則無以倫比的巧妙運用,不得不讓我們由衷的佩服。
图二圖二
其次,在筆法和色彩的運用上,這幅畫充分顯示了畫家的深厚功力。 你看那葦乾和葦葉乃至葦花隨意揮灑、信筆點來,沒有絲毫阻滯和敗筆。 特別是幾隻大雁直畫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你看那幾隻雁的羽、翅、尾,那真是多一筆嫌多,而少一筆嫌少,恰到好處,特別是最後那隻雁索性只畫它的後半身,更顯得是形神兼備、情趣橫生(圖三)。 在墨色的運用上尤其是那幾隻雁,正是邊壽民慣用的大潑墨技法,濃淡、時間把握的恰到好處,真是“落墨草草,神氣迥出”實乃神來之筆、渾然天成,立體感非常的強。
图三圖三
再次,從落款和印章上看,其落款“瀟湘旅影,葦間居士,邊壽民”和其他畫作相比較,其區別主要是分三次用墨,這從墨色和濕潤程度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但其用筆的走勢和形體結構是完全一致的。 仍然是邊氏灑脫、自然和飄逸,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風格(圖四)。 其兩枚白文押印“頤公”“壽民”的押印和邊氏其它畫作的押印也完全一致(圖五)。 從其提款“瀟湘旅影”和落號“葦間居士”看,一個“湘”字與一個“旅”字,可以斷定這是邊壽民雍正五年(1727年)他44歲時和雍正九年(1731年)48歲時兩度作江漢之行“楚水吳山都歷遍”時所作。
图四圖四
图五圖五
最後,此幅《蘆雁圖》,原是尉氏縣的河南首富劉氏家族收藏,劉家自明初從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居尉氏,至第七代劉致中於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高中進士後,逐步發展為河南首富,到清末民初時其生意鋪面遍布中原和華東、華北廣大地區,曾宣稱“從南京到北京,不吃人家飯、不住人家店、不喝人家水”。 可以說當時在運河沿岸的所有城鎮,都有他們的錢莊、當舖和商號,當然揚州也不例外,完全有可能購得邊氏的作品。 據原文化館的老文物幹部講,此件《蘆雁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劉氏後人所捐。 尉氏劉家後來主要是經商,並不是收藏家,充其量也只是為了附庸文雅,因此,在《蘆雁圖》的畫面上沒有收藏者的印章,這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 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此畫真偽的鑑定,反而從收藏的傳承上說更能證實此畫是一件真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