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

新浪收藏

806 黄胄 民族风情人物十屏806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
806 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
紙本設色鏡心
備註:蕭平題
尺寸:95×45×10cm 約3.8平尺(每幅)
估價:諮詢價
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作品考析
清華大學藝術史博士許萬里
著名國畫大師黃冑先生,早年師從“長安畫派”代表畫家趙望雲。 他對這位學生的藝術生命影響至深的是師徒1948年一起到大西北寫生。 新疆的民族風情、黃泛區的人民苦難,撥動了黃冑的藝術之弦,從此開始了他以邊疆少數民族人物風情為特徵的人物創作之路。 1949年,隨著黃冑入伍到西北軍區從事美術宣傳工作,多年來戎馬天山南北,足跡長城內外。 常到甘肅、陝西、青海、新疆等地區速寫。 這幅黃冑先生的《人物十條屏》就是這類風格和主題的代表作品。 本文從風格、主題、畫家創作背景及歷史情境等方面做簡要介紹。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一   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一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二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二
回顧中國近現代藝術史,藝術家“到民間去”、到邊疆去的寫​​生有兩股熱潮:一是30年代中期隨著抗戰的深入,許多畫家前往大西北、大西南寫生,留下了很多表現邊遠地區和民族風貌的優秀作品;二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很多畫院、美協畫家響應政府號召,去描繪邊疆少數民族的人物風情。 從源頭回溯,這些藝術思潮都受到了上世紀初期社會和文化運動的影響。 深入到民間社會,到鄉村去成為當時很多知識青年的共識。 “到民間去”的文化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源頭大抵有三:一是由民間歌謠研究而興起的民俗調查活動;另一源頭則來自俄國19世紀下半葉的民粹經驗,由李大釗首先介紹並號召青年到農村去,而中國共產黨部分演講團團員開始投身政治化的農民運動;第三個源頭是由推行民眾教育進而開展的鄉村建設運動,為首者晏陽初和梁漱溟在1929年、1931年先後深入鄉間,選擇河北定縣和山東鄒平進行實驗。 這三股思潮紛沓而至,交相匯聚,形成二三十年代“到民間去”的洪流。
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再到抗戰爆發,在當時畫家的成長過程中,巨大的社會變動對其藝術思想形成產生了具體的影響,也是最終使他們決定走向邊疆地區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現實因素。 抗戰的爆發,迫使中國的文化中心西遷,這也為畫家們到達西部進行探索製造了客觀上的契機。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三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三
黃冑先生跟從趙望雲在邊疆地區所做的藝術考察和實踐,就是這一趨勢的代表。 而很多畫家同樣的創作,也受到了二十世紀初西學的影響。 尤其是知識界興起的民族志調查。 一些通俗畫報雜誌開始刊載描繪少數民族生活圖像的作品和介紹他們的生活習慣及節慶。 對日抗戰開始後,中國的西部成為政府的新重心,民族學的研究也突飛猛進,少數民族的文物亦成為展覽的重點。 曾赴歐留學的西畫家們隨著他們所任教的美術學校逃難遷徙到中國的西部,使得他們有機會實地觀察雲貴川藏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 透過西方訓練中的寫生要求,邊地人民的生活成為入畫的題材。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四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四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五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五
令人深思的是,這些畫家在選擇有異於內地和西方的邊疆民族題材時,不僅是單純的表達寫生概念、一昧的仿效西方畫壇,而是將表達的語言轉換,以新的視角來解讀少數民族的形象,摻入審美觀、中西藝術融合、政治立場等因素。 從時空背景的轉移中,藝術家的原創意圖方才顯現。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六  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六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七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七
在黃冑筆下,少數民族人們的生產、勞動、歌舞,學文化以及戰士巡邊、少數民族與漢族生活交融等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不勝枚舉。 他畫人物,不是畫孤立的人物,不是簡單的人物相加組合,更不是在畫肖像,而是在畫特定時代、特定社會中,為了生活中的美好理想而積極的在畫著客觀世界的活生生人物。 他認為:“在生活中起草稿,在生活中練功夫,在生活中尋找技巧,個人風格自然可以形成。這不同於為了追求某種風格而生搬硬套。”他認為不從生活​​出發,單單只看一些照片或者隨意拼湊,就忙著去搞創作,這樣的效果必然不好。 他的畫從不拘泥一個題材,他自述:“中國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實,哪兒都不錯。戈壁有戈壁的情調,西雙版納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畫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他的畫極注重造型,線條粗獷、遒勁、氣勢磅礴。 筆墨淋漓盡致。 他所畫的人物大有狂放原野的情懷和鮮活的個性,一掃傳統中國人物畫的舊風。 最具風情的是那些邊疆少女,西方繪畫的色彩塊面與東方柔美流暢的線條相交融,使他的繪畫充滿了靈性和神秘的遐思。 畫家吸取的不單單是畫面的形式語言,而是其內在的精神的內核,這一切都和他的師從和對生活的細緻觀察有緊密的關係。
在這幅《人物十條屏》中,畫家採用了人物屏風這一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形式。 它是畫家憑藉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深刻認知和理解,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表現同一題材內容的一種特有的表現形式。 畫條屏畫難度非常大,它不是簡單的並列,需要畫家不僅有高超的畫藝,還需有豐富的知識閱歷、文化修養,能夠巧妙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筆墨語言,表現出相近而不雷同的內容和畫面,使多幅畫組合在一起,沒有簡單重複,只有自然和諧。 給人以統一的充滿和諧旋律的美。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八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八
畫中人物取材自西北新疆維族與西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少女,在畫面中將遠離千里的人物有機結合在一起。 人物不再是古人文人畫家筆下羸弱似林黛玉一般千人一面的仕女圖,而是用豐富多樣的筆墨塑造出不同地域,不同風俗,不同特點的景物。 西北凜冽風中的蒼茫戈壁走來的是頭上戴著厚厚頭巾和花帽的維族女性,西南煙雨飄渺中若隱若現的是在秀潤水鄉沐浴,展露曲線美的亞熱帶雨林的少女。 大漠駝鈴聲聲和清澈溪水汩汩交相輝映。 兩者雖身在遠方,但心靈對望。 將不同地域和文化習慣反映的人物習俗、服飾、景物的特色統一在一個畫面中,符合了畫前題跋中“西南西北共一家,民族風情美如斯”的主題。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十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十
黄胄《民族风情人物十屏》之九黃冑《民族風情人物十屏》之九
這幅人物畫作品創作於1988年,在他藝術生涯中處於第二個高峰期,就是七八十年代。 1977年,他先後創作了《松鷹圖》、《百驢圖》等作品,這些畫作都是些規模很大的巨制,代表了當時中國畫的新成就,充分而細緻的表現出了當時中國各族人民奮發昂揚、積極樂觀、團結祥和的精神面貌。 很多巨構都具有里程碑性的深刻意義。 恢弘的場景,生動的人物形象,重彩與水墨寫意完美結合的表現形式都是他在這個時期裡創作語言豐富的讓釋和證明。 在這一時期裡,他再次到作為他的藝術生活基地的新疆地區寫生,再次進入新祖的黃胃絲毫沒有掩飾自己創作的熱情,依然拖著病體堅持到一些高原地區尋找靈感並收穫良多。 這一次他又畫了大量的寫生作品,奇蹟般的實現了創作生涯中的又一次飛躍。
萧平题跋蕭平題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