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春山瑞松圖》:墨戲文人畫

 和訊網

《春山瑞松圖》,傳為宋代米芾所作,縱25.7厘米,橫44.1厘米,紙本,設色,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春山瑞松圖》,傳為宋代米芾所作,縱25.7厘米,橫44.1厘米,紙本,設色,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春山瑞松圖》,傳為宋代米芾所作,縱25.7厘米,橫44.1厘米,紙本,設色,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雲山迷濛,下方水岸土坡上六棵青松樹幹勁挺,枝椏虯曲,枝梢上蒼翠的針葉,與對岸山上成片的蔥鬱的新綠相映,是那麼的生氣蓬勃,春意盎然。 坡岸上有一座草亭,隱約於水邊的霧藹中,也許是等待渡河的行人小憩之處,但此刻杳無人影。 雲霧瀰漫之中的山谷,寂靜清淨,富有詩意。 畫面勾线簡練,松樹的造型古拙,有晉唐風範,卻大異於五代北宋以來​​已經非常成熟的畫作,如李成、郭熙所繪。 而遠山則以淡墨勾廓後,再用濕筆橫點,由淡而濃,或以濃破淡,層層疊加,所謂米家的“落茄點”。 用色也極有特點,僅在山石和樹枝幹略染赭色,而為了營造、渲染春色,在松樹針葉和山石上大面積地敷青綠色,積染至渾厚。 這種青綠用色的方法,似乎在北宋後期多有應用,如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山石上也積染青綠色。
米芾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甚至有點裝瘋賣傻,玩世不恭。 世間盛傳其“米癲拜石”的故事,《宋史米芾傳》記:“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人稱他“米顛”,他卻只自認有點“痴”,並寫“辨顛帖”以自白。 米芾出身鄉紳,祖上多武官。 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皇后高氏的奶媽,故米芾幼年時常隨其母出入宮幃及官邸,這無疑會影響到他的目空一切、狂放不羈性格的養成。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早已是史有定論的大書家,他卻自稱要“一洗二王惡札”。 當時畫壇崇尚李成、關仝、李公麟,他卻標榜自己“無一筆李成、關仝俗氣”,“不使一筆入吳生”。 這樣的妄自尊大,與時尚唱反調,難免使統治者覺察米芾終非“廊廟之材”,故其仕途數困。 然而,這卻也促使他更傾情於書畫,終於穎脫而出,別樹一幟。 他的書法,其實正是“初效羲之”的,繼而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有“風牆陣馬,沉著痛快”之贊。 他自評:“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在書法由應用為主轉變為觀賞為主的歷史進程中,貢獻巨大,影響至今。 然而他的畫,由於他自創的“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的“米氏雲山”,還未能被社會所接受,故他的畫作,絕少流傳後世。 後代畫家認可這是傳統山水畫的一種風格,但很少有人用以創作。 倒是米芾對於五代畫家董源、巨然的推崇,對於繪畫乃“自適其志”,“寄興遊心”的“墨戲”的闡述,被後人尊為“文人畫”理論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